白细胞减少症(leucopenia)为常见血液病。凡外周血液中白细胞数持续低于4×10^9/L时,统称白细胞减少症;若白细胞总数明显减少,低于2×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0.5-1.0×10^9/L,甚至消失者,称为粒细胞缺乏症(agranulocysis)。 前者临床主要表现以乏力、头晕为主,常伴有食欲减退、四肢酸软、失眠多梦、低热心悸,畏寒腰酸等症状;后者多以突然发病,畏寒高热,咽痛为主。本病于任何年龄之两性均可罹患。粒细胞缺乏症为白细胞 减少症发展至严重阶段的表现,两者病因和发病机理基本相同,故一并论述。 白细胞减少临床缩减分为原因不明性和继发性两种,前者多见。后者多为化学因素、物理因素、药物及某些疾病,或可见于各种实体肿瘤化疗后、多种血液病、严重感染及原因不明者等。在我国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的预后良好,粒细胞缺乏症如果治疗不及时,年龄较大或有其他脏器疾患的病人,病死率仍然较高。 白细胞减少症在中医学无此病名,据其主症主要有乏力、头晕、心悸、易外感发热等,归属于中医学“气血虚”、“虚劳”、“温病”、“诸虚不足”等范畴。 【病因】 西医认为;极大多数粒细胞减少的病因和发病机理为人体对药物或化学物发生变态过敏反应所致。 1、粒细胞增殖成熟障碍(再生障碍型) 2、粒细胞的破坏和丧失过多(免疫型) a、病毒性感染如流感、麻疹、病毒性肝炎、水痘等 b、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血液中存在粒细胞抗体,多次输血之后及慢性活动性肝炎也有免疫性抗体存在。 c、 脾功能亢进时,由于脾脏网状内皮细胞对粒细胞破坏增加,使粒细胞减少。 3、粒细胞分布异常 中医认为: 1、先天不足,禀赋薄弱 2、劳倦过度,损及五脏 3、饮食不节,伤及脾胃 4、大病久病,失于调理 5、外邪侵袭 综上所述,病因不外乎内伤和外感,病机方面不外乎先天后天两个因素。先天的关键在于肾,后天的关键在于脾。本症涉及心、肝、脾、肾诸脏,而主要与脾肾关系密切。精血同源,精足则血旺,精亏则血虚,脾肾不足而引起乏力、头晕、心悸及易感发热等。 【分型】 白细胞减少临床所见分为原因不明性和继发性两种。前者多见。后者多为化学因素、物理因素、药物及某些疾病(如伤寒、病毒性肝炎),或可见于各种实体肿瘤化疗后、多种血液病、严重感染及原因不明等。 【临床表现】 (一)、临床表现应注意有无感染史,物理、化学因素接触史,有无血液病、结缔组织病、过敏性疾病病史,有无伴脾肿大的疾病,有无遗传因素等病史。白细胞减少症病因虽不同,但其临床症状相似。单纯粒细胞减少者,起病多缓慢,症状较轻,常见乏力、心悸、头晕、低热、咽炎或粘膜溃疡等;若白细胞减少症由感染所致者,则见高热,恶寒,周身酸痛;若为粒细胞缺乏症,则起病急,可突然畏寒或寒战,高热,头痛,关节痛,极度乏力,严重者有吞咽困难,谵语或昏迷,可在数日内死亡。体检早期示扁桃体红肿,咽部粘膜溃疡,稍后可见坏死、水肿,粘膜潮红充血以及颈部淋巴结肿大等体征,因其病因不同,临床表现亦不同。 (1)感染性粒细胞减少症:常见于病毒性感染性疾病,如病毒性肝炎、麻疹、流感、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细菌感染性疾病,如伤寒、副伤寒、布氏杆菌、粟粒型肺结核、重症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原虫以疟疾合并脾肿大者为多见。 (2)药物性粒细胞减少症:氯霉素、合霉素、磺胺、复方阿司匹林引起粒细胞减少的报道时常见到。 (3)放射线性粒细胞减少症:从事放射线工作或接触放射物质,可导致白细胞减少。 (4)获得性免疫性粒细胞减少症:结缔组织病及慢性活动性肝炎等可于血清中查到抗白细胞抗体。 (5)骨髓病性粒细胞减少症: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骨髓转移癌等部分患者可出现粒细胞减少。 (6)婴幼儿可见遗传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新生儿同种免疫性粒细胞减少症,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二)、实验室检查 (1)血象:白细胞减少症时白细胞总数常在2.0×10^9~4.0×10^9/L之间,伴不同程度的中性粒细胞减少;而粒细胞缺乏时白细胞多在2.0×10^9/L以下,粒细胞明显减少,甚至1%~2%或完全消失。粒细胞浆内可出现中毒颗粒、空泡、核染色不佳等中毒表现。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浆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可轻 此新闻共有3页 1 2 3 |